服务机器人市场目前正向智能化、多元化、普及化的方向发展,随着成本下降、智能化程度提升,未来生活中的服务机器人必将大放异彩。在近日开幕的冬奥会上,服务机器人可谓无处不在,彰显着技术的魅力,也暗示着新风口的到来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冬奥会上机器人们的精彩表现吧~
火炬传递
在2月2日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首日,“机器人水下传递冬奥火炬”的消息引发了大家的热议。从外观上看很像一颗冰壶。它手持燃烧着的火炬,沿冰壶赛道旋转滑入冰洞口。与此同时,水下机器人也做好了准备,它的机械臂紧紧握住火炬,不断向水陆两栖机器人靠近,并在 10 秒钟内准确接过火种,完成了传递。
这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机器人间的水下火炬传递,展现了北京冬奥一起向未来的理念和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愿景。而这两款机器人的外形、样貌以及神态,全部是由来自南开大学的薛义教授团队设计完成的。
测温机器人
运动员们无需摘掉口罩,就可以快速完成身份识别、智能测温、健康宝、国家健康码、核酸检测、疫苗接种、公安联网、电子登记等8个环节,设备测量的温差可以控制在0.2℃以内。
酒店配送机器人
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月30日也分享了一则视频:在北京冬奥会官方酒店中,机器人代替服务员配送食物。
无人机器人餐厅
而在冬奥会媒体中心,机器人更是既当厨子又当服务员,百分百做到了“无接触”。
据新华社报道,超过10种类型的智能设备,将在3700平方米的智慧餐厅中,为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工作人员服务。
炒菜机器人
饭后再品尝一杯由机器人咖啡师为你现场制作的手磨咖啡...
甚至还有调酒机器人,让你在这饭后能喝上两杯...
别看它只是一个机械手臂,但却能模仿高级调酒大师的手法,各种基酒、辅料之间快速切换、摇合...整个过程中完全不会洒漏。
六足滑雪机器人
滑雪对人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要求极高,设计机器人并研发控制系统参与滑雪活动,挑战不小。本次测试的滑雪机器人由团队自主研发,历经多次科研攻关,在机器人性能操控、感知规划等关键算法设计上取得了创新突破,自主完成了从机构设计、系统框架、稳定控制到智能感知、自主规划等一系列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,最终使滑雪机器人集人机交互、环境感知、轨迹规划、智能决策和稳定控制于一体。
物流配送
比如在物资运送环节,组委会选取了多个不同类型的智能物流机器人来减少人员接触。
清洁消毒机器人
为了保证安全,观众区、媒体工作区、工作人员区、运动员区、比赛大厅等公共区域,都部署了专门的机器人负责清洁和消毒。通过底盘上的视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,可以识别路线和避障。据介绍,单台机器人消毒面积最多可覆盖1000平方米以上,单次续航可达4-5小时。
IFR和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,2016-2020年,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CAGR约为21.8%,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约为125.2亿美元,2022年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工业机器人,至2023年将突破200亿美元。
在北京冬奥会之前,服务机器人在技术和市场上不断发展,获得了很好的接受度和认可,疫情也加速了服务机器人商业化的脚步。“防疫消杀,餐食配送,购物零售等无人化服务模式,为服务机器人开辟了道路,随着核心技术的充分沉淀和场景的累积,在劳动力短缺、生产成本飙升的大背景下,服务机器人的市场会比我们想象的广阔。
当前,服务机器人的产业链已基本形成,正在经历智能化升级过程,核心硬件技术的问题也基本解决,国产化方面也有待提高,随着软件技术进步,机器学习及定位导航等技术快速发展,将会产生新的产业风口和一大批风口上的领航企业。
上一篇